清晨六点的教室啊,就跟被冻住的玻璃罐似的,老死寂了。小林瞅着数学试卷上那红叉,红得跟血似的,老刺眼了。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影子跟前面同学的影子叠一块儿去了,就那道题他俩都不会,只不过人家把橡皮都擦成渣了。这说不定就是高二集体“病”的一个小缩影,所有人影子都重叠了,连挣扎的姿势都一模一样,跟被施了魔法似的。
咱先来拆解一下这动力荒漠。第一,学业就跟沙漏似的,月考排名就像那倒流的沙漏,每个数字都在耳边喊“你本可以”。我建议啊,在课桌角落贴张“可能性地图”,把“考上985”这么大的目标,拆成“今天记住三个函数公式”,这样未来就不会像块大石头,把咱压得喘不过气。第二,同伴镜像陷阱可太坑了。大家都在刷题的时候,你打个哈欠都感觉像在说“我不行”。咱午休的时候就看看窗外的麻雀,它们飞的轨迹都不带重样的,就像每个灵魂都有自己的成长频道。第三,未来迷雾症可愁死人了,高考就像一把剑悬在头顶,随时可能掉下来。咱可以做个“人生盲盒清单”,写上“想在洱海边写生”或者“想学做分子料理”,让现实和理想碰出火花。
接着咱重建意义坐标。在生物课本空白处画个会跳舞的DNA双螺旋,让知识从平面的符号变成立体的大舞台。组织个“失败者联盟”,把月考错题编成rap歌词,用那押韵的节奏把焦虑打得屁滚尿流。每天找三个小确幸,可能是值日时擦得反光的黑板,也可能是食堂阿姨多给的半勺肉末,美滋滋。
最后咱启动蝴蝶效应。建立个“能量补给站”,把手机壁纸换成《星空》的局部,每次点亮屏幕就告诉自己“你正在创造自己的宇宙”,老酷了。发明个“时间折纸术”,把两小时自习拆成45分钟专注加15分钟发呆,就像折千纸鹤一样,把时间玩得团团转。创建个“平行宇宙日记”,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“现实我”和“理想我”的对话,让这俩“我”握手言和。
当夕阳把教学楼染成蜜糖色,走廊里飘着《蓝莲花》的吉他声。小林突然发现,那个和他影子重叠的前桌,正偷偷往他笔袋里塞了颗薄荷糖。原来动力从来不是一个人孤单地往前冲,而是无数小确幸串起来的星光网。重要的是先找到自己的北极星,哪怕它现在躲在云层后面,就像颗等着破壳的种子。
同学们,赶紧去找找自己那颗会发光的种子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