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孩子会把作业当成"敌人",就像小红每次写作文都要皱着眉头抱怨:"写作文比做噩梦还可怕。"其实他们并非抗拒写作本身,而是缺乏表达的自信。当孩子说"不想写"时,不妨先问:"是哪一部分让你觉得特别难受?"就像小刚的妈妈发现,孩子真正害怕的是作文的开头,而不是整篇内容。这种针对性的沟通,往往比直接命令更有效。
家长的焦虑常常会传染给孩子。比如小强的爸爸每次看到孩子写作业就催:"快点写,写完我们去玩。"结果孩子把"玩"字当成了威胁,反而更抵触作业。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催促,而是理解。当孩子说"不想写"时,可以尝试说:"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累,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?"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小雨的妈妈发现,孩子写作业时总要先画半小时的涂涂画画。起初她觉得这是拖延,后来才明白这是孩子调节情绪的方式。当孩子说"不想写"时,不妨先接纳这个状态:"今天确实有点难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"这种弹性处理,反而能让孩子重新建立对作业的积极态度。
作业的本质是学习工具,但当它变成压力源时,就需要重新审视。比如小杰的妈妈发现,孩子每次写作业都要先抱怨"太难了",后来才意识到是作业难度与孩子能力不匹配。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:"这道题是不是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?我们是不是需要先复习一下相关知识?"
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春雨润物,而不是狂风骤雨。当孩子说"不想写"时,家长可以试着蹲下来,和孩子平视:"你知道吗?妈妈小时候写作业也经常不想写,但后来发现只要坚持十分钟,后面就会变得轻松。"这种共情式的对话,往往能打开孩子的心扉。
每个孩子都像未完成的画作,需要耐心等待他们找到自己的色彩。当孩子说"不想写"时,不妨问问:"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想和妈妈分享吗?"有时候,孩子需要的不是作业本上的答案,而是生活中的一点温暖。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,或许能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