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邗江区某重点初中,一位班主任分享了她的观察:班级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间会躲进洗手间偷偷吃零食,这背后是“课业负担过重”的隐痛。一位家长曾告诉我,她女儿在该校就读时,周末补习班连轴转,导致孩子出现失眠和厌食,最终通过调整作息时间、减少课外班才恢复健康。这类案例在扬州并不少见,折射出教育内卷对家庭生活的渗透。
扬州中学附属初中最近推出了一项“心理成长档案”,一位初三学生家长对此感触颇深。她的儿子在该校就读期间,因父母离异情绪低落,老师通过定期谈心和家庭沟通,帮助孩子逐渐走出阴影。这种“家校共育”的尝试,让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支持与学业成绩同样重要。另一所普通初中则因开设“校园农场”项目,吸引了不少关注,有位学生妈妈说,孩子以前沉迷手机,现在每天放学去照料小菜园,成绩和性格都发生了积极变化。
在仪征市某乡镇中学,一位校长提到,他们通过“分层教学”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有位学生爸爸曾焦虑地问我:“孩子成绩中等,但总说被老师忽视。”后来他发现,该校将学生分为A、B、C三个小组,老师会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策略,孩子逐渐找回了学习信心。这种“因材施教”的实践,让家长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可能。
扬州的初中教育正在经历从“唯分数论”到“全面发展”的转变。一位家长在选择学校时,特别关注校园的“隐形教育”——某所民办学校开设了“情绪管理课”,有位学生妈妈说,孩子以前遇到考试失利就哭闹,现在能平静地和老师分析原因。这种教育理念的渗透,让家长意识到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深远。
面对升学压力,越来越多家长开始重视“心理弹性”培养。一位在树人学校就读的初三学生,曾因模拟考成绩波动出现自伤行为,心理老师通过沙盘游戏帮助他重建安全感。这种案例让家长明白,选择学校时不能只看升学率,更要关注是否有专业的心理支持系统。在扬州,一些学校正在探索将心理课程纳入日常教学,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需求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