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我在公园看到了超搞笑的一幕,有个三岁的小宝,都第N次被旋转木马撞倒了,可人家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,咯咯笑着爬起来,一点儿都不在意。这让我一下就想起咨询室里那些“屡教不改”的孩子。他们犯错的时候,说不定就跟小宝一样,正享受着探索的快乐呢!
咱总说孩子“明知故犯”,这就跟盯着沙漏里反复往下落的沙子一样,看着干着急。但换个角度想想,那些重复的错误,就像是孩子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搭建认知的“脚手架”。就好比学步期的宝宝,得反复扶着墙才能学会站立,每个“错误”都是他们丈量世界的“小尺子”。
接下来,咱就说说这三个“魔法钥匙”!
第一个,“错误博物馆计划”。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个“错误纪念册”,用贴纸把每个“经典错误”都记下来。就说五岁的小宇吧,第三次打翻牛奶的时候,咱把洒在地上的奶渍拓印在纸上,再旁边写上:“2023.9.15,小宇发现用力过猛会让杯子跳舞”。这么一搞,错误就从让人丢脸的事儿,变成了孩子成长的“勋章”!
第二个,“时空折叠训练法”。要是孩子老是忘记带作业,别一个劲儿唠叨,咱来玩“未来侦探”的游戏。问问孩子:“如果现在是三天后的早晨,你会看到什么?”引导他们在想象里提前“演习”一下。这就跟教孩子系鞋带,得先让他们知道鞋带的“蝴蝶结魔法”一样,这种认知预演能激活孩子前额叶皮层的“未来模拟器”。
第三个,“错误变形记”。把那些重复的错误变成创意的素材。六岁的朵朵老是在超市哭闹,咱就把每次的经历编成绘本,比如:“超市怪兽总在下午四点出现,打败它的咒语是……(让朵朵自己想解决办法)”。这么一弄,就能激活孩子右脑的创造性思维,让错误变成故事创作的“素材库”。
咱再说说大脑这事儿。大脑就像橡皮泥,重复的行为会在上面压出深深的沟。不过最新研究说,12岁前孩子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就跟液态水晶似的,可厉害了。咱要是用好奇代替指责,每个“错误回声”都能变成重塑孩子神经回路的好机会。就像园丁不会责怪长歪的小树,而是用牵引绳巧妙地引导它生长。
下次孩子又掉进“错误陷阱”的时候,咱不妨蹲下来,和他们玩个新游戏。把错误想象成会说话的橡皮泥,问问它:“你今天想教我什么新魔法?”那些反复出现的错误,说不定就是孩子用独特频率发出来的“求救信号”。他们需要的不是更严厉的教训,而是更精巧的成长“脚手架”!大家赶紧试试这三个“魔法钥匙”吧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哟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