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的妈妈每次接他放学都会紧张地问:“今天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?”可小明总是低头不语,直到那次月考成绩下滑,他终于崩溃地对妈妈说:“我连作业都懒得写,反正考不好也没用。”这句话让家长意识到,孩子不是抗拒学习本身,而是对“努力没有回报”的绝望。就像被压弯的树枝,当压力超过承受限度,就会本能地选择放弃。
小芳的爸爸每天催促她:“你看看隔壁王姐的女儿,考上了清华,你要是再不努力,将来怎么对得起父母?”可小芳的书包里总是躺着未完成的作业,她偷偷告诉我:“每次看到爸妈期待的眼神,我就觉得喘不过气。”这种被“完美期待”绑架的焦虑,就像在无形的绳索上跳舞,稍有不慎就会跌落。
我曾遇到一个特别的案例,小杰在班级里成绩中等,却突然开始逃课。他妈妈发现儿子的书包里藏着游戏手柄和漫画书,追问之下才得知:“我讨厌数学课,老师讲的东西我都听不懂。”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抗拒,往往源于长期积累的挫败感。就像在迷宫里走丢的孩子,找不到出口时就会选择停滞。
有些孩子会把厌学情绪藏得很深,比如小雨。她每天按时到校,但课桌上永远摆着未完成的作业。直到那次家长会上,老师提到她上课时总是走神,妈妈才意识到:孩子不是不想学,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学。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旅人,找不到方向时就会陷入迷茫。
面对这些情况,家长需要先放下焦虑。小明的妈妈后来发现,当她不再追问“听懂了吗”,而是问“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”,孩子反而开始主动分享。小芳的爸爸尝试和女儿一起做数学题,发现原来最难的不是题目,而是沟通的隔阂。这些改变不是奇迹,而是理解后的自然流动。
我建议家长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:每天和孩子聊15分钟,不问成绩,只问感受;允许孩子有“不想学”的时候,但要帮助他们找到“想学”的动力;最重要的是,和孩子一起制定可实现的小目标,比如先完成一道题,再读完一页书。就像在雨天撑伞,不是为了遮住风雨,而是为了找到前行的方向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厌学不是终点,而是成长的信号。当家长学会倾听而不是说教,理解而不是指责,那些看似顽固的抗拒,终会在温暖的陪伴中找到出路。就像春天的种子,只要给予适当的阳光和水分,终会破土而出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