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都陷入过这样的误区:看到别人家孩子补课,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必须跟上。但忽视了一个关键点——补课的本质是学习,而孩子抗拒的往往不是学习本身。记得有位单亲妈妈分享过她的经历,她每天下班后都要和儿子斗智斗勇才能让他去补课,直到某天发现儿子偷偷把补课笔记撕了,才意识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理解,而不是强制。
沟通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非语言信号。上周有个家庭咨询,爸爸坚持认为儿子必须参加数学补习班,但儿子每次补课回来都闷闷不乐。后来通过观察发现,孩子其实不是讨厌数学,而是觉得补课老师总是在重复课本内容,让他觉得浪费时间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需要先问“你为什么觉得补课没用”,而不是直接说“你必须去”。
建立平等对话的氛围很重要。有位妈妈告诉我,她和儿子约定每天晚上先聊15分钟,问问他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开心或烦恼的事。当孩子逐渐愿意分享时,才慢慢谈到补课的事。这种从生活话题切入的方式,比直接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敞开心扉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我曾遇到的小红,她每天补课后都会发呆,妈妈以为是学习压力大,后来才知道孩子其实是在思考如何把补课内容和兴趣结合。于是我们调整了沟通方式,从“你必须完成作业”变成“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知识点”,孩子立刻变得积极起来。
有时候孩子的抗拒是出于对权威的抵触。有位爸爸坚持要送儿子去补课,结果儿子在补课时总是偷偷看手机。后来我们发现,孩子其实更愿意和同龄人一起学习,于是建议家长和老师沟通,让补课形式更灵活。这种调整让孩子的学习热情明显提升。
真正的沟通需要看见孩子的感受。有位妈妈说,她每次看到儿子拒绝补课,就急着说“别人家孩子都考得好”,结果儿子摔门而去。后来我们引导她换个角度思考:“你有没有想过,孩子现在最需要什么?”当妈妈意识到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时,整个家庭的氛围都变了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我遇到的小杰,他并不讨厌补课,而是觉得补课老师总是用“你这样不行”的语气说话。后来我们建议家长用“我注意到”代替“你必须”,用“我们一起来”代替“你得去”,孩子立刻变得愿意配合。
沟通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,而是建立连接的桥梁。当家长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,那些看似顽固的抗拒就会慢慢消融。就像我曾经指导过的家庭,通过每天15分钟的倾听,孩子开始主动分享学习中的困惑,家长也逐渐明白,补课的意义不在于时间长短,而在于是否真正帮助孩子成长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