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说观察这事儿哈。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的时候,可千万别急着给人家贴上“厌学”的标签。你想啊,这就跟暴雨前那闷热空气似的,这话里可能藏着好多情绪呢。说不定是数学考试考砸了,心里老挫败了;也可能是跟同学闹矛盾,一肚子委屈;还可能是青春期身体有变化,自己心里犯迷糊。这时候别问“为啥不想上学”,改成问“最近上学的时候,你心里最难受的是啥”,就跟剥洋葱似的,一层一层把压力源给找出来。平时多留意孩子的小动作,写作业老看表啊,书包里老藏着漫画书啥的,这些小细节可比孩子说的话还诚实呢。
再讲讲倾听。有位妈妈发现儿子厌学之后,每天下班都带草莓蛋糕回家。她可不是去哄孩子,就是把蛋糕往桌上一放,自己先吃两口,然后轻声说:“今天数学课又没听懂吧?”这就叫“非指导性陪伴”,给孩子整出个安全区。咱平时别老说“你要听话”,改成“我懂这种感觉”。孩子要是说“作业多得像永远填不满的坑”,别急着给答案,先蹲下来跟他眼睛平视,说:“听起来你像被困在迷宫里了。”
然后是重构意义。孩子厌学,说到底就是觉得学习没啥意义。咱可以试试“兴趣拼图法”,把课本知识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。学圆周率的时候,带孩子量量车轮转一圈能跑多远;背古诗的时候,用VR眼镜让孩子“穿越”到长安城。孩子抱怨“学这些有啥用”的时候,咱反问他:“要是给你100万,你用啥知识改变世界?”有个初中生就因为这,发现地理知识能帮山区建水渠,从此地理书在他眼里就成了“宝藏地图”。
还有创造出口。别老跟孩子说“再坚持一下”,给孩子堵得死死的。咱可以给孩子设个“情绪逃生舱”,每天放学后让孩子有半小时“放空时间”,爱涂鸦就涂鸦,爱听歌就听歌,发发呆也行,把压力释放释放。有个孩子在校服上画满恐龙图案,慢慢就找回对校园的掌控感了。咱得知道,不是所有问题都得马上解决,就跟暴雨后积水得慢慢蒸发一样,给孩子留个缓冲带,孩子心理弹性还能变强呢。
接着是长期陪伴。孩子厌学就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“心理换挡期”。咱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个“成长天气预报”,用晴雨表记录每天的情绪温度。孩子主动整理书桌了,就画个太阳;遇到挫折了,画朵乌云,再标上“暂时的”。有个父亲跟孩子互写“心情明信片”,三个月后孩子写:“原来爸爸也偷偷哭过。”这种坦诚可比啥说教都管用。
最后特别提醒一下哈。孩子要是连续两周都拒绝上学,或者有自伤的倾向,这就跟电器漏电似的,得赶紧断电,得找专业人士帮忙。咱的任务不是当救火队员,而是陪孩子学会跟困难共处的本事。
家长们,都好好琢磨琢磨这些办法,让孩子开开心心上学去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