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来说说第一步,别急着当裁判,先做“冲突观察员”。俩孩子扭成一团时,家长第一反应可能就是“停手!谁先动的手?”这审判式提问,会让孩子立马进入防御状态。咱换个方式,一是蹲下平视,用膝盖高度跟孩子平视,让孩子知道咱在认真听;二是暂停三分钟,用沙漏或者手机倒计时,让孩子那飙升的肾上腺素降下来;三是来个角色反转提问,问问“要是你们是动画片里的超人,你觉得对方为啥突然变身怪兽?”
接着是情绪急救包,三步让战火降温。第一步命名情绪,就说“你眼睛瞪得像小老虎,是不是被抢玩具生气啦?”第二步具象化表达,“把拳头捏紧,数到五再慢慢松开,就像放气的气球”。第三步转移出口,给孩子提供画愤怒树、捏橡皮泥这些替代发泄的方式。
再说说冲突背后的“密码本”。孩子打架往往是某种需求的变形表达。资源争夺型的,咱就用“玩具轮岗制”画时间沙漏;存在感缺失型的,设计“小侦探任务”让冲突的孩子合作完成;规则模糊型的,用乐高积木搭建“家庭公约塔”。
然后是把战场变成成长实验室。冲突后48小时是关键教育期。可以让孩子角色扮演,互换身份说说“如果我是你,我会……”还能进行情绪复盘,用表情贴纸制作“今天的心情天气预报”。也可以来点创意补偿,设计“和平契约”,用彩泥捏出和解徽章。
最后说说家长的“隐形盔甲”,记住三个不。不当24小时保镖,允许孩子适度摩擦;不做情绪灭火器,接纳冲突的自然性;不搞秋后算账,24小时后不再翻旧账。
特别提醒一下哈,如果冲突持续超过3次,还伴随肢体伤害,建议启动“家庭冲突日志”,记录时间、地点、诱因,说不定能发现隐藏的模式。要知道,每个冲突都是孩子在教我们读懂他们的“非语言密码”呢!
各位宝爸宝妈,都学会了不?赶紧试试这些方法,让孩子的冲突变成成长的机会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