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的妈妈每天早上都在和儿子较劲。孩子总是说“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太难了”,但翻开书本却发现作业量和平时差不多。更让人心疼的是,小明在课堂上会突然发呆,甚至在老师提问时慌乱地低头,仿佛在用这种方式逃避被关注。这种“找理由”的行为,其实是孩子在用最安全的方式表达对学习的恐惧。
小红的爸爸发现女儿总在周末说“下周的课程太无聊了”,但仔细观察会发现,孩子其实对某些学科有天然的兴趣。比如数学课上,她会偷偷画漫画,而语文课却能专注地记笔记。这种反差让家长困惑,其实孩子是在用“无聊”作为逃避的借口,掩饰对某些课程内容的抗拒。
小杰的妈妈注意到儿子越来越频繁地说“同学都去玩了”,但每次询问具体原因,孩子都会支支吾吾。直到一次家访,老师提到小杰在课堂上总是找借口离开,其实是因为他害怕在课堂上被同学嘲笑。这种“逃避社交”的行为,往往源于孩子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。
当孩子反复找理由时,家长不妨先放下焦虑。可以尝试用“三问法”了解真实需求:问孩子最近有没有特别困扰的事?问孩子对哪些课程最抵触?问孩子是否在课堂上感到压力?这些问题能帮助家长穿透表面的借口,发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。
有些孩子会把“不想上课”当作一种反抗,比如小乐每次被要求去上课时,都会说“我就是不想去”。但家长发现,孩子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家庭安排的不满。这时需要调整沟通方式,把“必须去上课”换成“我们一起规划学习时间”,让孩子感受到选择权。
当孩子频繁找理由时,家长可以尝试创造“正向期待”。比如小雨妈妈发现女儿对科学课感兴趣,就和孩子约定:如果能坚持上完科学课,就奖励一次户外活动。这种将学习与兴趣结合的方式,让孩子逐渐建立起“上课=获得快乐”的认知。
有些孩子会用“身体不适”作为借口,但实际是想逃避社交。比如小浩每次说肚子疼,但检查后身体正常。这时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,如果发现孩子在提到同学时表现出抗拒,可能需要调整社交环境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。
当孩子坚持“不想去上课”时,家长可以尝试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。比如把上学路线设计成闯关游戏,用“完成任务”代替“必须上课”。小杰爸爸就和儿子玩“上学积分卡”,每完成一次上学任务就盖一个印章,让孩子在成就感中建立规律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他们的“不想上课”可能源于不同的原因。有的是学业压力,有的是社交焦虑,有的是兴趣缺失。家长需要像侦探一样,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细节,发现背后的真实需求。当理解了这些,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式,帮助孩子走出课堂焦虑的困境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