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搜索:  11 创业 11 11 11 11 手机

为什么孩子有事不敢和家长说

在小区的儿童游乐场,我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摔倒在沙坑里,膝盖擦破了皮,却缩着身子不敢说话,只是默默抹掉眼泪。她的妈妈在不远处大声喊着“不疼的”,可孩子依旧蜷缩着,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束缚。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无数个咨询案例,孩子沉默的背后,往往藏着对家长的复杂心理。

为什么孩子有事不敢和家长说

一位初中生在咨询中说,他最近成绩下滑,但每次想跟父母提起时,总被“这道题你是不是没认真做?”“怎么又考这么差?”的质问打断。他告诉我,其实只是粗心了,但妈妈的反应让他觉得问题被放大成了失败。这种“先入为主的批判”像一把隐形的刀,悄悄割裂了孩子表达的勇气。

去年遇到一个12岁的男孩,他因为被同学嘲笑身体缺陷,整日闷闷不乐。直到某天他突然说“我讨厌自己”,我才意识到他早已将痛苦藏进沉默。家长曾多次试图询问,但每次孩子都用“没事”敷衍过去,仿佛承认脆弱就是承认软弱。这种“不说等于没发生”的思维模式,让很多问题在沉默中发酵。

在心理咨询室里,我见过太多因学业压力而沉默的孩子。一个高中生在谈到月考失利时,突然哽咽:“我其实想跟爸妈说,但看到他们眼里期待的眼神,我就害怕了。”他父母总说“考不好就别想玩了”,却不知道这句话像紧箍咒一样,让孩子连表达的欲望都被扼杀。

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些目睹家庭矛盾的孩子。有个女孩在谈到父母争吵时说:“他们说话时我都不敢呼吸。”她的父母总在争执后说“别担心,我们只是吵架”,却没意识到孩子早已把家庭氛围当作隐形的枷锁。当父母用“我不在乎”掩盖情绪时,孩子却在默默承受。

其实孩子沉默的原因,往往藏在家长日常的言行里。一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:“妈妈总说‘我都是为了你好’,可每次我倾诉时,她都在数落我的不足。”这种“以爱之名”的说教,反而让孩子觉得表达是件危险的事。当家长习惯性地用“你要是...就好了”来替代倾听时,孩子就开始练习“不说话才是安全”。

我曾帮助一位父亲意识到,他每次看到孩子写作业时,都会不自觉地摆弄手机,这种行为让孩子觉得“倾诉不重要”。后来他开始在孩子写作业时放下手机,专注地看着孩子,结果孩子第一次主动说“今天老师说我进步了”。这样的改变,往往始于对沉默的觉察。

每个孩子都像未完成的画作,需要家长用耐心和理解去勾勒。当父母学会用“我听你说”代替“你怎么又...”,用“我懂你”代替“这有什么好担心的”,沉默的裂缝就会被温暖填满。那些藏在心底的话,终会在恰当的时机,像春天的种子一样破土而出。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  • 为什么孩子有事不敢和家长说
  • 孩子读书实在不行怎么办
  • 青春期孩子日夜颠倒怎么调整
  • 孩子吃软不吃硬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
  • 情绪障碍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做
  • 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