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个妙招,兴趣是火种,可别用“有用”把它浇灭啦!就像五岁的乐乐把积木搭成歪歪扭扭的城堡,他爸没说“要搭得对称才好看”,而是蹲下来问:“这是哪个王国的城堡?能带我去参观吗?”好多父母都会犯一个错,就是用“有用”去定义孩子的兴趣。什么编程课、钢琴考级、奥数竞赛,这些“有用”的标签,就像沉重的铁链,把孩子的探索欲都拴住了。真正的内驱力,得从父母包容孩子那些“无用之事”开始。咱得这么做:第一,蹲下来,做孩子的探险队长。孩子蹲在蚂蚁洞前观察半小时,咱别催“快走吧”,而是问“你觉得蚂蚁在开什么会?”第二,把“为什么”变成“你发现什么了”。孩子问“天空为什么是蓝的”,咱别直接讲光的折射,而是说“你发现了天空的秘密,真了不起!要不要查资料验证?”第三,允许兴趣像蒲公英飘散。去年迷昆虫的孩子,今年可能痴迷恐龙化石,咱就给准备放大镜和书籍,别追问“你到底想学什么”。
第二个妙招,目标是阶梯,别用“完美”把它压垮。登山的人不会盯着山顶哭,而是看最近的岩石。十岁的航航想写小说,他妈没说“先背一百个成语”,而是陪他把故事拆成“每天写三个有趣的情节”。内驱力得有具体的目标,目标设定得像搭积木一样。咱可以这么改:第一,把“我要考第一”换成“今天会做两道新题”。宏大的目标会把孩子吓着,可拆解的小目标就像台阶,每走一步都有掌控感。第二,用“过程奖励”替代“结果奖励”。别老说“考进前三就给你买游戏机”,而是说“你每天主动复习半小时,妈妈会记在成长本上”。第三,允许目标像风筝线晃动。孩子发现新兴趣,别急着说“别半途而废”,而是问“这个新方向和之前的经历有啥联系?”
第三个妙招,试错是养料,别用“失败”毒害它。八岁的童童学骑车摔了七次,他爸没扶车把,而是说:“每次摔跤都在教我们怎么不摔跤。”内驱力的土壤里,得有“试错的肥料”。咱这么做:第一,把“错了”说成“发现新方法了”。孩子算错数学题,别急着纠正,先问“你这样算有啥特别的地方?”第二,用“我小时候”的故事替代说教。孩子比赛失误哭了,咱分享自己考砸后咋改进,比说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有用多了。第三,设立“家庭实验室”。每周留半天做“无用实验”,像用面粉模拟火山喷发、用磁铁研究冰箱贴的原理。
最后总结一下哈,激发孩子的内驱力,不是造个永动机,而是疏通河道。咱父母要是学会做“兴趣的翻译官”、“目标的建筑师”、“试错的守护者”,孩子的内驱力就会像春天的溪流,“哗啦啦”地自然流向远方。各位宝爸宝妈们,赶紧行动起来,让咱家孩子都能动力满满地学习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