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是“情绪过山车”,青春期的情绪就像那说下就下的暴雨,上一秒还为一道数学题急得抓耳挠腮,下一秒就可能因为朋友的一句玩笑笑得满地打滚。这情绪大起大落,可不是孩子在无理取闹,是他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还没发育好呢。他们可能因为爸妈一句“多穿点”就摔门而出,可到了深夜自己对着台灯的时候,又突然被孤独感给狠狠包围了。这情绪不受控制,大人还以为孩子是叛逆,其实就是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在那瞎捣乱,奏出了一曲混乱的乐章!
接着是“自我认知迷宫”。身体长得快,内心却迷茫得很。一个原来痴迷奥数的少年,说不定突然就讨厌公式,跑去搞乐队了;一个文静的女生可能咔嚓一下剪了短发,用那刺猬一样的倔强去对抗别人给她贴的标签。这可不是孩子三心二意,而是大脑在探索“自我同一性”呢。他们就像站在镜子前一直擦,可每次刚看清自己长啥样,镜子里的人又变了!
再说说“社交关系的多棱镜”。青春期的社交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。课间在走廊里,他们用夸张的笑声来掩盖心里的紧张;在朋友圈里,精心选的九宫格照片下面,藏着“点赞数不够”的焦虑。他们既想被大家接纳,又怕把自己的脆弱暴露出来;想独立,又特别在意同伴的看法。这矛盾得就像走钢丝,既要保持平衡,又得在摇晃的时候赶紧找个支点稳住。
还有“学业压力的重力场”,分数成了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。考98分的孩子可能比考60分的还焦虑,就因为那“差2分”的阴影怎么都赶不走。他们就像被装进透明玻璃罐的标本,能看到外面大人的期待,却怎么都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。熬夜刷题的时候,手机屏幕的蓝光映出的不光是疲惫,还有对未来的迷茫:这些分数,真能换来幸福吗?
最后是“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变奏”,痘痘、身高、体态,身体的一点变化都可能让孩子心里起波澜。男孩会因为喉结突出而自卑,女孩会因为体重增加就把自己裹在校服里。更让人不好意思说的是性意识的觉醒带来的困惑:对异性的关注到底正不正常啊?这些身体变化就像没解开的密码,让人又好奇又觉得羞耻。
青春期的心理问题,就是生命成长时裂开的“缝”。这些缝让大人头疼,但也是创造力、同理心和独立人格诞生的地方。理解他们,不是要把这场风暴消灭,而是要在风雨里给孩子的心灵撑把伞,伞下面不一定要风平浪静,但得有让人暖心的倾听。大家说说,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