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里,孩子自私的事儿那是一抓一大把。家里来小朋友了,自家孩子死活不肯把玩具拿出来一起玩,就跟这玩具是他命根子似的;吃饭的时候,喜欢的菜全拉到自己跟前,别人碰一下都不行;出去玩更是,霸着公共游乐设施,别的小朋友眼巴巴看着都没机会。家长们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既担心孩子交不到朋友,又怕孩子长大后变得冷漠无情。
有些家长性子急,直接来硬的,强迫孩子分享。把玩具直接塞给别的小朋友,还批评孩子不懂事。结果呢,孩子不但没变大方,反而更抗拒分享,甚至跟你对着干,这不是适得其反嘛!
孩子为啥会这么自私呢?原因有好几个。现在好多家庭就一个孩子,那就是家里的“小皇帝”“小公主”,全家人围着转,要啥给啥。时间一长,孩子就觉得啥都是自己的,以自我为中心惯了。而且孩子认知有限,还没搞懂“分享”和“合作”是啥意思,只知道满足自己,不管别人感受。要是家长自己就自私,平时很少和别人分享,孩子有样学样,也变得自私起来。
现在我要放大招啦!这神奇一招就是引导孩子共情。啥是共情呢?就是让孩子站在别人角度,感受别人的情绪和需求。孩子能共情了,就更容易理解别人,也愿意分享和帮助别人。
具体咋做呢?孩子不肯分享玩具时,家长蹲下,拉着孩子手,温柔地说:“宝贝,你看那小朋友没玩具玩,心里肯定难受。要是你没玩具玩,是不是也不开心呀?”让孩子想象自己处在对方的处境,产生同理心。孩子霸占公共游乐设施时,家长可以说:“宝贝,这滑梯好多小朋友想玩呢。你都玩半天了,别的小朋友也想乐一乐。要是你排半天队都玩不上,会不会着急呀?”
日常生活中,家长还能通过讲故事、看绘本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。像《孔融让梨》的故事,让孩子明白谦让和分享的美德;和孩子一起看友情和分享主题的绘本,边看边引导孩子感受主人公的情感。
引导孩子共情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的,家长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。刚开始,孩子可能听不懂、不配合,这时候家长千万别急,多引导、多教育。
慢慢地,你就会惊喜地发现,孩子变啦!他们开始主动和别人分享玩具,会关心别人感受,不再那么自私。孩子更懂事、更友善,朋友也多起来。孩子有分享和关心他人的行为时,家长得及时肯定和鼓励,比如说:“宝贝,你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,太棒啦!你让小朋友开心,妈妈也为你骄傲!”这样孩子就更愿意做好事啦。
孩子自私不可怕,家长用对方法,引导孩子共情,就能帮孩子走出自私的小世界,成为懂得分享、关爱他人的好孩子。让咱们用爱和耐心,陪孩子健康成长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