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遇到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,她总在作文里写"我想变成一棵树",每次家长会老师问她感受时,她都会说"我没什么想说的"。其实她只是把内心世界画成了树的形态,用文字代替了语言。这种表达方式不是缺陷,而是孩子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。就像有的孩子喜欢用画画、唱歌或搭建积木来表达情绪,这些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。
有个小男孩在兴趣班总是躲在角落,直到有一次老师让他展示手工成果,他颤抖着递出一个歪歪扭扭的纸飞机。父母后来才知道,这个孩子每天放学都要在房间里反复练习折纸,只是害怕在人前展示。这让我们意识到,孩子不善表现往往不是胆小,而是对完美主义的执着。就像有些家长会说"你再好好练一遍",却忘了孩子需要的是被接纳的勇气。
在家庭聚餐时,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像小猫一样安静,但观察他们的行为会发现,他们其实默默记住了每个菜品的温度。这种细腻的观察力是孩子独特的表达方式,只是没有用语言呈现。就像有的孩子会通过整理玩具、照顾宠物来表达对家人的爱,这些行为背后都藏着丰富的情感。
每个孩子都像带着不同颜色的玻璃纸,有的需要阳光直射才能显出光彩,有的要透过其他色彩才能被看见。当孩子在课堂上沉默时,可以试着把问题改成"今天有什么发现";当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主动时,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游戏;当孩子面对陌生人紧张时,可以先从简单的问候开始。重要的是让表达成为一种选择,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。
有时候孩子的"不善表现"其实是内心世界在寻找出口,就像春天的种子需要时间破土。家长可以每天留出10分钟倾听,用"我注意到..."代替"你怎么又不说话",用"你愿意试试吗"代替"必须表现出来"。当孩子感受到安全的环境,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。就像有的孩子在舞台上会发光,有的在画纸上会绽放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