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频繁表达不想上学时,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“别胡闹”“再这样就别去”,但这样的回应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抗拒。比如小强的妈妈,每次孩子说不想上学,就直接说“再不去就别吃饭”,结果孩子越说越频繁,甚至开始出现失眠和食欲不振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需要先学会倾听,而不是急于纠正。可以试着和孩子坐下来,用平和的语气问:“今天在学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?”有时候,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出口,把压抑的情绪说出来。
有些孩子不想上学,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。比如小芳,她总是说“上课听不懂”,但其实她并不是智力问题,而是因为课堂节奏太快,她跟不上老师的思路。这时候,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,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,看看是否需要调整学习方式。比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对画画特别感兴趣,就和老师商量,让老师在讲解数学时多用图形辅助,结果孩子上课时眼睛突然亮了,成绩也慢慢提升了。
另外,孩子不想上学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。比如小乐的爸爸总喜欢在饭桌上谈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说“你看看人家小明考了满分”,结果小乐越来越自卑,连书包都懒得背。这时候,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,把“比较”换成“鼓励”。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,把大目标拆分成小任务,比如每天完成一项作业,而不是盯着整个学期的成绩。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,自然会减少对上学的抵触。
还有一些孩子不想上学,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没有意义。比如小雨,她总是说“学这些有什么用”,但其实她并不是对知识不感兴趣,而是因为成绩总是垫底,被老师忽视,渐渐失去了信心。这时候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兴趣,比如带他去图书馆、博物馆,或者参加一些实践活动。当孩子发现学习和生活是连在一起的,他们就会重新找到动力。
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独特的,家长需要耐心观察,找到背后的原因。比如有的孩子是因为人际关系,有的是因为学业压力,有的是因为自我认同。但无论是什么原因,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理解和陪伴。不要用“你怎么这么懒”“不努力就完蛋”这样的否定语言,而是用“我们一起想办法”“你愿意和我说说吗”这样的开放性提问。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,他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,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