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步,别急着“治”,先蹲下来“听”。你看啊,孩子缩在墙角不敢说话,这可不能就说人家“懦弱”,说不定人家内心正嗷嗷呼救呢!咱试试这么做:第一,开启“侦探模式”观察观察,瞅瞅他害怕啥,是陌生环境,还是被批评了?第二,用“翻译器”好好理解理解,他说“我不敢”,背后说不定是“我需要你陪我试试”。第三,按下“暂停键”好好回应,别急着说“别怕”,先蹲下身,轻声问:“你心里有啥小怪兽不?”
第二步,把“挑战”变成“游戏”。恐惧就像一座高高的墙,但孩子需要的是梯子,可不是你把他往上一推让他跳。咱可以这么干:一是角色扮演,你就说“你是超级英雄,妈妈是怪兽,你敢不敢用魔法盾牌保护我?”还能用玩具模拟场景,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“打败”恐惧。二是阶梯任务,孩子害怕上台,咱就先在家对着镜子练,再对着玩偶练,接着邀请朋友当观众,最后去小舞台试试。三是奖励“勇气币”,每次孩子尝试新事物,就画颗星星,攒够10颗就兑换一次“探险日”。
第三步,用“小成功”堆砌自信。孩子的自信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,是从无数个“我做到了”里长出来的。咱这么试试:一是放大细节,就说“你刚才主动和同学借橡皮,妈妈看你眼睛亮亮的,老勇敢了!”二是制造“小胜利”,让孩子负责倒垃圾、关灯,完成后就给他竖大拇指,说“你今天是家里的小管家!”三是用“对比法”唤醒力量,说“还记得你第一次学骑车不?现在都能绕小区一圈了,恐惧肯定得被你甩在后面”。
第四步,当孩子退缩时,做他的“安全岛”。孩子恐惧的背后,其实是想确认不管咋样,你都在他身边。咱可以这么做:一是用身体语言传递力量,蹲下平视他,轻轻搭搭肩,说“妈妈的手永远给你安全感”。二是用“未来视角”鼓励他,说“你现在害怕的,以后会变成你骄傲的故事。就像你以前怕水,现在都能游老远了!”三是用“共情”代替说教,说“如果我是你,第一次坐过山车也得腿发抖。咱先看看视频,再慢慢尝试行不?”
给大家讲个案例,6岁的小宇老说“黑夜里有怪物”。他妈妈没强行关灯,而是这么做:一是共情,说“怪物怕光,咱给它画个‘驱魔符’吧!”然后画星星贴在床头。二是渐进挑战,第一天开着夜灯,第二天调暗,第三天换成小台灯,第四天关灯,妈妈陪他听故事。三是赋予意义,说“你打败了怪物,现在你是守护家的超级英雄了!”
给家长们提几个醒:一是别拿孩子和别人比,说什么“为什么他敢上台,你不敢?”这只会让孩子更挫败。二是别急于“解决问题”,有时候安静地陪他发发呆,比给建议有用多了。三是别忘了自我反思,看看自己是不是无意中传递了“害怕”的信号,像“小心!那个狗会咬人!”
咱得记住,孩子的勇气不是被“培养”出来的,是被“看见”后自然生长的。你不是教练,是他的后盾;你不是医生,是他的翻译官;你不是裁判,是他的故事记录者。当孩子知道“退缩时有人接住,勇敢时有人欢呼”,恐惧肯定会变成成长的台阶!
最新评论